OPTIMA SOFTWARE公司是平板玻璃行业软件解决方案的全球引领者。
7月20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阎晓峰一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 席科学家、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以下简称中研院)党委书记、院长彭寿的陪同下,到凯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凯盛新型显示产业园、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蚌埠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进行专题调研,了解铜铟镓硒(CIGS)发电玻璃生产线、信息显示模组生产线、高 端装备制造数字化车间、单体最大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项目和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运营及科研攻关等情况。三是坚持走国际化道路,抢抓机遇,打造中国玻璃品牌,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工程服务水平和标准水平
上周纯碱主力合约2309大幅上涨,收盘价为1990元/吨,环比上涨136元/吨,涨幅7.34%。需求方面,周度纯碱整体出货率为109.19%,环比增加3.80%。现货方面,上周国内纯碱市场震荡偏强。纯碱呈现近强远弱格局,后续仍需密切关注夏季碱厂检修、远兴投产进度、库存变化及氨碱成本的支撑情况。供应方面,上周纯碱开工率为85.13%,环比增加0.51%,上周纯碱产量56.88万吨,环比增加0.61%,上周纯碱开工率和产量微增。
整体来看,企业出货尚可,纯碱总库存持续去化,各环节库存仍处于低位。库存方面,上周国内纯碱厂家总库存31.30万吨,降幅14.32%,去库明显。支持利用水泥窑无害化处置弃物。
推动建材行业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二、重点任务(一)强化总量控制。开发低能耗制备与施工技术,加大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力度。鼓励国有企业、骨干企业发挥引领作用,以典型示范带动建材行业节能降碳。
发展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烧结制品、复合外墙板等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部品化产品;推进路面砖(板)、仿古砖、护坡生态砖(砌块)、太阳能屋面瓦等绿色建材产品技术开发与生产应用,以及低成本相变储能墙体材料及墙体部件、光伏建筑一体化部品部件等,研发设计制造适用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配套的磷石膏板、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复合建筑墙体等建筑部品部件,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生产墙体材料的技术装备开发及产品生产应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推动原料替代。
引导企业建立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源管控中心,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实现精细化能源管理。研究制定我省绿色建材产品推广应用政策措施,在政府投资工程建材产品采购目录中明确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产品,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绿色建材采购比例。十五五期间,全省建材行业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绿色低碳建材规模进一步扩大,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严格落实水泥玻璃产能置换办法,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对弄虚作假、批小建大、违规新增产能等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12.构建高效清洁生产体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二)加大政策支持。推广轻质高强特种水泥基材料。完善农林废弃物规模化回收等上游产业链配套,形成供给充足稳定的衍生燃料制造新业态,提升水泥等行业燃煤替代率。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渠道,引导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励墙体材料企业扩大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等固废综合利用范围和利用量。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转换用能结构。(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完善水泥错峰生产。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细化工作措施,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全面统筹推进建材行业碳达峰各项工作。推进绿色运输,打造绿色供应链,中长途运输优先采用铁路或水路,中短途运输鼓励采用管廊、新能源车辆或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车辆,厂内物流运输加快建设皮带、轨道、辊道运输系统,减少厂内物流二次倒运以及汽车运输量。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体系,加大绿色建材采购力度。加强建材行业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审查,充分发挥其源头防控作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能源局、省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健全标准计量体系。推广真空玻璃、气凝胶玻璃、贴膜中空玻璃等节能减排玻璃材料。
以水泥、石灰、平板玻璃、陶瓷等为重点,鼓励企业聚焦低碳原料替代、低碳建材制造、再生资源分质分级利用技术、高效节能环保装备技术,推进生产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减少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开展节能诊断,加强定额计量,挖掘节能降碳空间,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
在水泥、石灰、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加快实施污染物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工业领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行业。
提高水泥产品质量和应用水平,促进水泥减量化使用。严控水泥熟料、平板玻璃新(改、扩)建设项目,未按程序确认并公告产能置换方案的项目,各级投资主管部门不得备案和核准。
鼓励中央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上的投资力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经验和行业方案。大型建材企业要发挥表率作用,结合自身实际,明确碳达峰减排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逐年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快低碳转型升级。推广应用低阻高效预分解系统、两档短窑/三档高速窑、富氧燃烧、第四代篦冷机、模块化节能复合窑衬、窑炉专家智能控制系统、原燃料替代、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等技术装备改造水泥烧成系统。严格落实水泥等行业阶梯电价政策。
玻璃行业重点推广应用热工智能化控制,在线缺陷检测、自动堆垛铺纸、自动切割分片、智能打码仓储等系统解决方案。强化以电为核心的能源需求侧管理,引导企业提高用能效率和需求响应能力。
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低碳节能政策宣传,组织开展碳排放核算、交易、管理等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开展低碳节能知识讲座,普及建材行业节能降碳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提高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碳达峰业务水平。严格落实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坚决遏制违规新增产能,确保总产能维持在合理区间。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用好省级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建材领军企业开展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资源配置和行业空间布局。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加快技术创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地方各级政府落实,不再一一列出)2.防范过剩产能新增。积极参与碳排放监测系统建设,将能耗统计监测纳入到碳排放监测服务平台建设中,推动炉窑、干燥器等重点用能设备上云上平台,提升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
鼓励建设施工单位遴选合格供应商或采购建材产品时,将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产品纳入遴选要求,不断扩大绿色建材应用范围。采取强有力措施,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
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强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通过综合手段持续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数据局、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推进绿色制造。
鼓励第三方机构、骨干企业等联合设立建材行业产能结构调整基金或平台,进一步探索市场化、法治化产能退出机制。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超白玻璃、高透型镀膜中空玻璃、真空玻璃、多色镀膜玻璃、高强度钢化玻璃、高性能复合防火玻璃、幕墙玻璃、背板玻璃、汽车风挡玻璃等精深加工玻璃产品,以及现代农业大棚用结构功能一体化玻璃、第三代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